游泳安全常识

作者:编辑:时间:2019-05-07点击数:

(供参考)

一、游泳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游泳技术;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,同伴应该相互关照,确保安全。游泳时携带游泳圈等救生器械,以备应急需要。下水前应做好预备活动,积极调动身体四肢、肌肉、关节等各部分协调运动,避免水中抽筋。

二、不要到深水处、不熟悉或环境复杂的地方游泳。

三、初学者务必在专业人员的陪同、指导下,选择较安全的浅水区进行练习。未成年学生必须在家长(监护人)的带领下游泳。

四、下列情况不能游泳:患有各种皮肤病、腹泻、沙眼、中耳炎、红眼病及严重心脏病、肾炎、癫痫等疾病的人不能游泳。女生经期不能游泳。感觉疲劳、空腹、饭后一小时及剧烈活动大量出汗后,不能马上游泳。在大雨、雷电交加及大风、沙暴等恶劣天气里不能游泳。

五、游泳中抽筋现象的自我解脱:

游泳时发生抽筋,应马上停止游泳,向同伴或其他游泳者呼叫;并立即上岸休息,对抽筋部位进行按摩。最主要的是保持镇定,动作不要乱,在呼人救援的同时,可以按以下办法设法解脱:

手指抽筋:可握紧拳头,再用力张开,这样快速交替做几次,直到解脱。

手掌抽筋:用另一只手掌用力猛压抽筋的手掌,同时做振颤动作。

上臂抽筋:紧握拳头,并尽量屈肘,再用力伸直,反复做几次。

大腿抽筋:先吸气,仰浮水上,弯曲抽筋的大腿和膝关节,再用两手抱着小腿,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,并加以颤动,然后再用力向前伸直。

小腿抽筋:先做深呼吸,仰浮水上,用抽筋脚对侧的手握住抽筋的脚趾,用另一只手压在抽筋的漆盖上,帮助膝关节伸直,如一次不能解脱,可连做数次。

腹部抽筋:先做深呼吸,仰浮水上,快速弯曲两大腿靠近腹部,用手抱住膝盖,随即向前伸直,这样连做几次,直到解脱。

六、游泳中五种险情的自我排除:

1、初学者很容易发生呛水,呛水后尽快将头部露出水面。

2、如果不慎误入深水区,在呼吸的同时,应尽量保持冷静,设法抓住某个物体。

3、在河、湖、海边游泳时,如果被水草缠住,不可着急乱动,应保持仰卧姿势,解脱之后,按原路返回,不要继续前游。

4、游泳时遇到雷雨天气,应迅速离开游泳场地,以免雷击。

5、如果遭遇沉船或洪水等突发事件,应躲避漩涡、漂浮物,注意保存体力。要辨清方向,选准登陆目标,不要漫无目的地游动。

七、发生溺水事故的主要原因:

1、泳技不好。溺水事故的发生,多见于初学游泳的人。

2、水情不熟。例如,在漩涡处游泳容易出事。

3、疾病。如心脏病和癫痫病患者等,不宜游泳。

4、潜水。过长时间的潜水,即使水性很好的人,也会因缺氧而突然休克。

5、碰撞。由于跳水或其他原因,容易碰撞池底,池壁或陷入水草、粘土之中。

6、抽筋。寒冷、疲劳或过度紧张都容易引起抽筋。

7、好奇心促使下水。

8、“不服气”心理作崇。

9、为显示本领而冒险。

10、以为救生圈在手就万事大吉。

八、对溺水者的救护方法:

为防止游泳中发生溺亡事故,同学们还应学会水中救护的基本方法。救护方法分为间接救护与直接救护两种。

间接救护是利用救生器械对清醒的溺水者进行救护的一种方法。如:投掷救生圈、递送竹竿、掷给绳索、游送木板等;让溺水者抓住,然后再由施救者协助其游向岸边。

直接救护就是直接下水拯救溺水者。实施直接救护要注意自我保护措施。下水前要迅速脱去妨碍游泳的衣服,在救人时最好不要与溺水者靠得太近,因为,此时的溺水者正在水中挣扎,拼命乱抓,你一旦被抓住,就不会轻易脱开,结果是“同归于尽”。

施救者向溺水者接近时,最好从溺水者的背后靠近,一手从其前胸伸入对侧腋下,将其头紧紧夹在自己的胸前,另一只手划水,仰泳将其拖向岸边。

如果被溺水者死死抓住,施救者可以憋气向下沉,这样溺水者就会出于本能向上挣扎松手;如果被从后抱住,施救者可以向外掰开他的手指;如果被锁住颈部,就立即将下颚收紧;如果从前方被抱紧,则要先将身子向上伸,然后向下蹲,同时双臂向上用力挣脱。

一旦发现有人落水,在施救时,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,不能盲目下水救援;建议除紧急进行间接救护外,应在第一时间报警或进行大声呼救,请专业人士进行救援。

未成年人不宜下水救人。

九、上岸后的紧急抢救:

1、清除口鼻异物。包括泥沙、杂草、泡沫和呕吐物等。

2、倒水:救护人一腿跪地,另一腿屈膝,把溺水者腹部放在救护人屈膝的大腿上,使溺水者的头和脚自然下垂,用力捶背或用力压他的背部,将水排出。

3、人工呼吸:口对口吹气法、俯卧压背法、胸外心脏按摩法。进行人工呼吸一般时间较长,救护时要有信心与耐心,等溺水者有轻度呼吸时,千万不要停止人工呼吸。

4、当溺水者清醒后,可给他喝些热茶或糖水等饮料,穿衣保暖,并送医院进一步检查,以防发生肺炎。

5、在急救的同时,要迅速打急救电话,或直接送医院救治。

(供稿:办公室 审核人:罗金标 签发人:李伟杰)

友情链接/LINK

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

版权所有©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粤ICP备16092752号

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大新西路241号 邮编:514721

Tel:0753-2514410(办公室) 校园网配置信息

纳税人识别号:124414004567555677

维护:培训教研室 联系管理员

当前在线 0

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